農達生化新聞中心
news center秋分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,秋季第四個節氣。斗指酉,太陽到達黃經180°;于每年的公歷9月22~24日交節。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。 秋分,“分”即為“平分”、“半”的意思,同“春分”日一樣,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。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。按我國古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為4季開始劃分四季,按農歷來講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開始,到“霜降”為秋季終止,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間,是初秋和深秋的“分水嶺”。秋分過后,太陽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,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,晝夜溫差加大,氣溫逐日下降。 從秋分這一天起,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:太陽光直射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,北半球白晝開始短于黑夜,直至冬至日達到白晝最短、黑夜最長;正午太陽仰角也開始顯著降低,從而每天能夠獲得的熱量開始顯著減弱;故氣溫降低,晝夜溫差逐漸加大,且速度逐漸加快。這在我國內地氣候具有普遍意義 。 秋分時節,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,均先后進入了“候平均氣溫”劃分的秋季,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℃以下。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,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,涼風習習,碧空萬里,風和日麗,秋高氣爽。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,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,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,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。農諺說: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,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。











秋分節氣有三候:
一候雷始收聲,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,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。因此,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,也是秋寒的開始。
二候蟄蟲坯戶,由于天氣變冷,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,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。
三候水始涸,由于天氣干燥,水汽蒸發快,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,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語。




秋分時節,正是三秋“秋收、秋耕、秋種”工作進行時,北方地區,及時搶收玉米、高粱等夏糧作物。若遇連續陰雨,可采用機械與人工結合方式搶收,避免霉變。棉花吐絮期及時采摘,防止雨水浸濕影響品質。南方地區,晚稻成熟避開雨天搶收,收割后及時晾曬或烘干,防止發芽霉變。
秋耕:深耕整地,蓄水保墑。利用晴好天氣深耕土地,打破犁底層,促進土壤透氣性,為冬小麥播種創造良好條件。秸稈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,但需粉碎均勻并配合腐熟劑,避免病蟲害殘留。
秋種:黃淮海地區應于秋分前后播種冬小麥,確保苗齊苗壯。播種前精選種子,拌種防治地下害蟲,并施足底肥(如有機肥+磷鉀肥),提高抗寒能力。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利用秋分前后溫濕條件,播種油菜。

秋天是豐收的季節,秋分是農業生產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。搶抓農時、科學管理,方能實現秋糧顆粒歸倉。愿農人借天時、盡地利,共繪豐收畫卷。
下一篇:暫無